
領導是從不確定性中創造秩序的藝術。
— General David Petraeus
歡迎回到《非正式寫作》— 理解複雜世界,前往那尚未被命名的自己。
戰場上,最危險的不是敵人,而是混亂。
組織裡,最稀缺的,不是資源,而是清晰。
領導者的權威,並非來自音量,而是 能在複雜中,維持一條穩定的思考主線。
《非正式寫作》探索並理解當代世界的多面向特質。
週一更新。馬上訂閱,與 1500+ 位讀者一同升級 ⬆️
最近因緣際會 (菜鳥中籤) 參與了公司運動會的進場活動。這個活動需要 100 多人的隊伍跟著音樂節奏,完成各種隊形變換,同時揮舞手中的彩球與道具。
經過幾次的練習,我有了三個深刻體悟:
首先,協調多人一致行動本身就極具挑戰性。光是要讓 200 多人步調一致就不容易,更別說還要加上複雜的動作配合。
其次,群體行動讓不確定性成倍增加。缺席會影響整體隊形的相對位置,而每次練習都有不同的人缺席,導致我們必須重新適應和調整。
最另我印象深刻的是「領導力可以帶來多麼大的影響」: 這次恰好有兩位教練輪流帶領我們練習,兩人的領導風格截然不同,成效差異巨大。
教練 A 花費大量時間確認出缺席人員、討論如何調整隊形,在動作指導上也較難表達清楚,讓我們無法準確理解動作與音樂節拍的對應關係。在他的指揮下,整體的進度緩慢且經常卡頓。
教練 B 則完全不同:面對缺席狀況時果斷決策,建立了明確的補位或留空原則;在動作指導上力求化繁為簡,以便於記憶為主要考量。在他的指揮下,感覺效率極佳,通常都能提早放飯。
我不禁思考:回到工程管理的情境當中,我是不是也曾犯了類似教練 A 的錯誤?所謂優秀的領導力,具體來說是哪些行為的展現呢?或許可以從兩位教練身上看出端倪!
//
① 任務導向 vs 意圖導向
「指揮的關鍵,不在於步驟,而在於意圖。」
教練 A 在教動作的時候是順序性的,一步一步的告訴我們接下來要怎麼甩動彩球,怎麼移動走位。學完了一個八拍接著學下一個八拍,而我們經常學會了這個八拍就忘了上一個八拍。
教練 B 則不同,他會先非常快速的帶過一次動作 (2倍快轉那種),然後告訴我們整首音樂可以分成三個大段落,每一個段落分別想要表現出什麼感覺,然後才進到每個段落的動作細節教學。
命令可能失效(失憶),但意圖能讓行動持續。
同樣地,職場領導者若只交代「要做什麼」,團隊就只能執行表層任務;
說清楚「為什麼這樣做」,成員更能在變動中保持方向一致。
👉 清晰的意圖和結構,比細節的步驟更重要。
//
② 分層授權與節點思維
「好的指揮官,不會親自控制每一個單位,而是設計出能自己運作的系統。」
除了自己記住節拍,大多數人會無意識地去跟隨前排的動作。有些人節奏感就是比較好,只做了幾次就能記住。教練 B 觀察到了這個現象,在隊形的左右兩側,分別拉出一位表現比較好的同學作為小老師。
有了正確的參考,教練 B 省下許多糾正個別錯誤的時間,更多地專注在整體的視覺呈現上,關注更高層次的挑戰。
大規模協作中,關鍵是建立「授權節點」與「明確邊界」。
職場中的中層主管、專案負責人,就是這些節點。
👉 領導者要做的,是讓每個節點都能在自己的範圍內,自主決策、透明回報、彼此信任。
//
③ 快速迴圈的思考模型 (OODA Loop)
我原本理解上的排練,是音樂和動作都已經確定,我們只需要把走位和道具之間的配合熟記,並一致的對齊音樂節奏即可。
但,實際演練下來才發現,其實音樂和動作都是可變動的。教練 B 會因為某些動作可能太複雜跟不太上音樂,而把動作改的簡單一點;又或者某一段音樂的節奏太快,導致常常有人動作無法完成,而調慢該段音樂的速度。
因此,排演不是一個「學會」的過程,而是一個「發現」的過程。透過不斷的迭代,找出最適合大家的音樂節奏與動作組合。
OODA (Observe → Orient → Decide → Act) 代表一種快速學習迴圈。
領導者若能建立穩定的觀察 → 判斷 → 決策 → 行動 回路,團隊就能在混亂中形成節奏感。
👉 決策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一種「動態清晰」。
//
④ 風險思維
「真正的準備,不是預測未來,而是演練不確定。」
在這次的編排當中,有一個段落是需要換道具的環節,大隊中的部分成員,需要收起折傘換成彩球。原本的編排,需要走到隊伍後方,交換道具。由於每個人每次行進的路線不一,常常在換道具的時候,交通阻塞。
教練 B 觀察到了這個現象,並且對此提出了各種備案,像是:在腰上多掛一個袋子,可以同時把彩球和傘掛在身上,這樣就不需要走位換道具;或是,彩球由其他不需要拿傘的夥伴幫忙拿,直接在走位的時候交換道具,傘直接往後丟就好,等等 …。
目前暫定是後者的方案,在方案確定後,教練 B 透過觀察實際的操作,不斷設想可能會出錯的場景:交換的時候會不會掉 (怎麼拿比較好)、收傘的時候會不會不一致 (統一用左手拿右手收),等等 …。針對這些風險,教練 B 下達了全體一致的準則,盡量降低了不確定的發生機率。
指揮官不會糾結在「會不會出錯」,而會不斷追問「錯了以後怎麼辦」。
領導者也該如此,在專案啟動前模擬多種場景,
👉 提前暴露脆弱點,為團隊創造「可容錯的邊界」。
//
⑤ 節奏即秩序
「混亂中最安定的東西,是節奏。」
教練 A 在帶領練習的時候,一上來就是說:好,我們從上次的這個地方開始繼續往下練。而教練 B 則會先交代一下,今天整體想要完成的部分,然後中間有幾次休息,每一段的練習,期望可以做到什麼,然後才進到實際的演練。給人一種明確的方向感和可掌控性,練習起來也更心平氣和 (心理不會一直想著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 XD)。
指揮官用節奏控制戰局:攻防、輪替、補給都有節拍點。
在組織中,領導者設計週會、月報、季度檢討等「節奏迴圈」,
👉 這些不僅僅是開會,而是在同步組織的呼吸頻率。
//
⑥ 信任為指揮的基礎
「指揮的強度,取決於信任的厚度。」
排演是一個持續發現的過程,許多動作和細節都在演練中逐步確定並定案。這極度考驗教練在過程中的一致性:不僅要傳授固定動作,更需要根據環境變化和我們的練習狀況,靈活調整劇本。在「邊演邊改」的情況下,教練還必須清楚記住每一次的修正內容。
因此,即使是教練本人,也偶爾會忘記自己先前做出的編排修改。然而,兩位教練處理不一致狀況的方式,造成了顯著的差異:
教練 A:對我們困惑的表情不夠敏銳,當發現與先前教學不一致時,無法果斷決定是採用新版本還是維持舊版本。
教練 B:能迅速察覺我們的困惑,主動停下來詢問之前的教學內容,意識到自己出現矛盾後,會立即道歉並聆聽我們的反饋,最終決定改回我們較習慣的動作。
這類看似微小的細節不斷累積,逐漸在我們心中對兩位教練建立了截然不同的信任感。
授權與命令的前提是信任。
沒有信任,再多的制度與報告只會讓人產生防禦心態。
👉 領導者的任務,是讓人相信:「我可以反應問題,而不會被懲罰。我是能對團隊產生正面的實質影響的」
這種信任,才是高效協作的底層系統。
//
⑦ 沉默的權威
「真正有力量的領導者,不需要大聲。」
教練 A 在場邊看起來總是疲於奔命、頻繁地喊口令。
他的聲音連續不間斷,但我們卻越聽越亂。
每個指令都正確,卻讓人無法分辨當下該專注哪一件事。
教練 B 則不同。
他在場邊幾乎不多說話,只在停下來的時候,簡潔指出「剛剛哪裡不協調」。
語速不快,語氣也很穩。
但只要他一開口,全場都會靜下來聽。
這種「安靜的權威」不是天生的氣場,而是一種對信息的節制與清晰的自覺。
👉 優秀的領導者懂得在噪音中觀察、消化、等待。
當他開口時,所有人都知道,那是經過深思的話。越清晰,越不需多言。
一場運動會的排演,意外成為一場領導力的社會觀察。在這個需要協調百人的複雜系統中,我見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指揮風格,也看見了優秀領導力的本質。
這七個領導力原則:意圖導向、分層授權、快速迭代、風險思維、節奏管理、信任建立,以及沉默的權威 — 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指揮系統。提醒我們:領導力不是一種天賦,而是一套可以學習和練習的思維模型。
下次面對複雜的團隊協作時,不妨問問自己:我是在製造更多的噪音,還是在創造更清晰的信號?領導力突破點可能就藏在這個答案中。
戰場上最危險的不是敵人,而是混亂。優秀的領導,是那個能在混亂中找到那條穩定的思考主線的人。
.
🔍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
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啟發,您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的寫作:
請我喝杯咖啡 ☕
將其轉發給可能也會欣賞它的同伴。
留言告訴我什麼讓你印象深刻,分享你的想法,或只是打個招呼。
💡 歡迎約 coffee chat 閒聊。如果您想探討合作方式,請透過我的社群媒體聯絡我,或回覆此郵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