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與日常: 在平凡中編織生命意義
日常如河流連續,記憶卻以碎片存在。如何在重複的日常中,透過儀式感、視角切換與尺度伸縮,打破慣性循環,在平凡時刻中創造有意義的記憶珍珠,成為自己生命的編織者。
記憶以離散的片段存在,日常卻如流水般綿延不絕。
媒體濾鏡讓我們誤以為生活應該璀璨奪目,
忽略了平凡時刻織就的紋理,才是生活真實的質地
1. 如何讓平凡的生活變得有意義
2. 覺得生活很重複乏味怎麼辦
3. 如何練習活在當下歡迎回到《非正式寫作》理解複雜世界,前往那尚未被命名的自己。
姍姍來遲的十一月的第一封信,你最近過的都好嗎?
不知是工作得過於勤奮,還是天氣轉涼後變得比較遲緩,上次提筆已經是半個月以前。
也許是日照的關係,過了十月半,同樣的時間 (六點),我變得比太陽早踏出家門。下班後原有的重見天日的感覺,也被一道道侷促的車燈取代。
白天的樣子變得模糊?除了幾次去廁所時在走道窗邊瞥見的悉悉簌簌的樹影,沒有什麼能特別被提起的印象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十月病」吧 🚬
沒有輪廓 失去重量的每一天
侷限在框框之中
像條乾掉的河流
遼闊的十月
荒涼的十月
《非正式寫作》探索並理解當代世界的多面向特質。
週一更新。馬上訂閱,與 1600+ 位讀者一同升級 ⬆️
① 記憶的離散本質
在這遼闊而荒涼的十月裡,生活變得不再鮮明。是環境的日曬不足,還是成像時沒有仔細顯影。
今天做了什麼、昨天做了什麼、這個禮拜又是什麼模樣?我像 AI 一樣,嘗試對生活做出總結,驚訝地發現最近每一天幾乎雷同。
是模型能力的不足,還是缺乏足夠的素材?
試著把時間尺度拉得更大:一年、三年、五年、十年;剛出社會、剛畢業、甚至更早到國中與小學。我發現,記憶是以離散的形式存在。
我不記得過程,只記得一個個輪廓鮮明的事件,像是一顆顆珍珠,回憶將他們輕輕串起。但生活的慣性並沒有鮮明的輪廓,也不承載明顯的情緒波瀾,它只是徑直往前,連續而合緩的起伏,像是一條平緩的河流。
或許就是那份荒涼的根源。
※
② 當日常失去輪廓
是什麼造就了記憶的輪廓,他人掀起的波瀾,還是日常軌道外的小小偏離?
從往復循環的日常中,我按下倒退播放鍵,一格一格地檢視每一個畫面,仍找不著足以讓記憶成形的線索。
總是在 6:51 坐上車,出站後沿著同一條路徑往停車場走去,短短的路途上總有一位熟悉的身影陪伴 (我時常懷疑他是個 NPC,某天他沒出現時,我甚至覺得今天的世界初始設定出了差錯)。
一樣的車陣,一樣的在大約 7:50 左右進了公司的地下停車場,一樣地買杯熱美式,9:05 開站立會議,開始了一樣的認真工作的一天 …
那些值得 highlight 的時刻都去哪了?或許是這幾週沒寫電子報的緣故,每週按下「發佈」按鈕,像是在平滑的日子上打了個結,讓雄心勃勃的自己回望時,有顆珍珠能從記憶深處撈起。
忙著吸收、忙著執行,卻忽略了輸出與記錄,像穿越風景的旅人只顧著趕路卻忘了舉起相機,直到善感的季節想要翻閱回憶,才發現行囊裡竟無一顆記憶的珍珠。
不均衡是生活的真實紋理。但在追尋內心平靜的路上,要在記憶的珍珠與平凡的流水之間取得平衡,就像在兩條隱形的譜線上舞動。偏廢任何一方,便失去了想像的空間,只剩一片荒蕪。
延伸:
※
③ 讓平凡發光的三種練習
如果生活注定是一首重複的曲子,那麼細微的變奏就是我們能譜寫的自由
每天 6:51 的那班車,選擇站在不同的車門。熟悉的 NPC 身影,試著想像今天他的心情又是如何。在單調中覺察細微的變化,是從這份荒涼中找到意義的途徑。
打斷無意識的連續
儀式是有意識的重複:在相同的動作中注入覺察與意圖。當我們為日常披上儀式的外衣,平凡便有了重量。
每天早晨一杯手沖的咖啡,為自己空下十分鐘的時間細細品嚐:今天這杯喝起來的溫度如何,萃取的程度如何,酸了一點或是苦了一些,聞起來的香氣又有什麼變化。
儀式能夠創造邊界:在高鐵上找到位子後別急著掏出手機開始滑,先靜靜坐三分鐘,什麼也不做,然後在拿出早餐專心的享用。
儀式不需要繁複,只需要在日常的慣性中植入一個「主動的停頓」,停下來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,為什麼而做。
~
視角切換
不要把自己視為每日慣性裡的一個過場演員。日常看似無情地向前推,但你可以決定從哪一個鏡頭觀看自己。將視角從「被生活推著走」切換成「生活正在向我回應」。
你可以在人來人往的車站裡,觀察別人,也觀察自己如何因為窗外的光線、某個人的動作、一句廣播而產生細微的情緒波動。
這些波動起伏是你與世界的連結:不僅僅是「經過」這一天。
~
尺度伸縮
如果只用一天的尺度看生活,可能疲累、單調、甚至無趣;若把時間拉長到一週、一個月、一年,能看到那些微小的偏差累加起來,形成軌跡。
尺度伸縮的練習,就像調整焦距。
你可以停在一秒:呼吸落在胸口的重量、手指碰到紙張的觸感。
也可以放到一分鐘:剛才那段對話讓你有點不舒服,為什麼?
再拉到一小時、一整天:這些細碎的感受如何影響你的能量、你的判斷、你的方向?
近距離的感受讓你看見自己此刻的真實,遠距離的尺度則讓你看見自己正在往哪個方向去。能自由伸縮時間的標尺,日常中的重複就會浮現新的層次。
不只是現在的你在過生活,而是過去的你在累積、未來的你在成形。
※
④ 耐心編織記憶與日常
生命如 DNA 般以雙股螺旋前行:一股是記憶的珍珠,一股是慣性的河流。但這兩股螺旋並不整齊對稱,慣性不會按照固定週期產出記憶,本質上是不均勻的。
You can’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;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.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.
編織者最需要的,不是技巧,而是耐心。
耐心等待那些內外轉換的瞬間自然浮現,不急著在每個今天都要有所收穫。
耐心地同時關照事件的發生與情緒的流動,知道有些日子注定只是過渡,像音樂中必要的休止符。
耐心地在每週給自己一個黃昏時刻,不是為了立即的領悟,而是為了保持對話的習慣,有時候反思會沉默,那也沒關係。
更需要耐心的是,學會隨著情緒的潮汐調整步伐,而不是強求一個恆定的節奏。疲憊時就讓慣性載著我們,相信河流終會入海;充沛時就主動撒下種子,但不急著看它發芽。身體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停、什麼時候該走,只要我們有耐心聆聽那些細微的信號。
在記憶與慣性的雙螺旋之間,我們要做的不是焦急地編織,而是有意識地切換:
透過休止來創造留白
透過視角來發現新意
透過尺度來調整焦距
像園丁相信季節,像釀酒師相信時間,我也相信,即使在荒涼的十月,珍貴的記憶果實終將結成。
當然,要記得寫作 :)
🔍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
我用熱情為燃料進行寫作,您的鼓勵使我不至於 burn out:
請我喝杯咖啡 ☕
將其轉發給可能也會欣賞它的同伴。
留言告訴我什麼讓你印象深刻,分享你的想法,或只是打個招呼。
💡 歡迎約 coffee chat 閒聊。如果您想探討合作方式,請透過我的社群媒體聯絡我,或回覆此郵件。
❏ 本週好讀 🛋️
🔗 References 🔗
Me
🦥 parting thoughts 🦥
雖然落了兩週沒有發文,還是陸續有零星的新訂閱讀者,默默地突破了 1600+ 啦!感謝舊雨新知們的支持,你們的訂閱與分享就是情勒我趕快發佈的最佳動力 :)
這篇用的首圖是交織的繩子,用來表達意義是記憶與當下兩股力量的連結與交錯。這張首圖也讓我想到最近在追的 Netflix「體能之巔:亞洲大挑戰」,相較於前面幾季,檔次又再度提升,看到我都忘記要寫電子報了,推薦給喜歡競技節目的朋友們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