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是殭屍;我們不再消費經演算法篩選的內容,而是消費演算法本身。
— Sam Kriss
1. 我們的滑動行為,正逐漸被演算法重塑。
2. Substack 提供了一種「從注意力經濟 → 信任經濟」的逃逸路徑。
3. 重拾主體性,不在於離線,而在於「有意識地選擇」。
歡迎回到《非正式寫作》理解複雜世界,前往那尚未被命名的自己。
若不刻意轉換到「觀察者」的角度,要察覺自身習慣的變化,其實並不容易。
我們擅長用宏觀的尺度關注外在的趨勢,卻很少對內在那種緩慢而細微的變化,給予同等的關注。
比起滑 Twitter 或 Threads,最近我更常打開 Substack,並在那裡停留得更久。
Substack 自稱是一個社交平台 [1],這讓我開始好奇:究竟是什麼,使它如此不同?
為什麼我更願意將「滑動的時間」獻給它。
《非正式寫作》探索並理解當代世界的多面向特質。
週一更新。馬上訂閱,與 1500+ 位讀者一同升級 ⬆️
你將在滑動螢幕的過程中死去。想想看:除了睡覺 (如果你不是失眠者),
你每天第二耗時的活動是什麼? [2]
如果滑動的時間是無法逃避的陷阱,在墜落的過程,我們或許仍能嘗試抓住些什麼。
在 Substack 出現以前,我主要透過 Twitter (也就是現在的 X.com) 獲取資訊。我習慣追蹤專家,而非追逐趨勢。那是我認為能最無損地接近第一手觀點與深度見解的方式。隨著追蹤的「專家」越來越多,平台的設計又不斷放大注意力的競逐,我開始發現:即使看了很多,仍然有種「可能錯過了什麼」的不安。
隨著電子報的復興,Substack 逐漸嶄露頭角,許多優秀的作者開始在這裡安放他們的文字與思想。我也在見識了 AI 的潛力之後,決定開始 用「更主動的創造」去對抗那種「可能錯過了什麼」的不安。於是,在 2024 年 5 月,我發佈了第一封電子報。
出乎意料地,一年多過去了,現在,Substack 不只是我的發佈平台。竟也慢慢地成為我主要的資訊輸入來源。
//
① Email 帶來的「認真節奏」
Substack 最獨特之處,恐怕就是這裡的受眾對於長文的容忍度出奇的高吧!
這樣獨樹一格的氛圍我認為與「電子報」的形式有很大的關聯。對創作者而言,Substack 的受眾非常具體明確:是那份訂閱者的 email 清單,而不是某個模糊的「全世界」。
這裡藏著一個微妙的反直覺:當你的內容可能被全世界看見,與當它只會寄到兩三個人的信箱,哪一種情境會讓你更認真對待?
以我親身體驗來看,數量少但是更明確的受眾,反倒會讓我更加認真的看待。大概是這個緣故,導致在這裡的作者們,經常不自覺得把內容寫的比較長吧!?
Substack 聰明地借用了 email 這個「被低估的基礎設施」。不需安裝新 app,沒有通知牆,也沒有無盡的滑動。每一次寄出,都更像是一封「私信」,而非一場「廣播」。
在這裡,閱讀可以放慢節奏,你可以收藏、反覆閱讀,而不被即時熱度吞沒。從社群媒體轉到 Substack,像是從喧鬧的廣場返回書房。這裡的氛圍,不在於爭奪注意力,而在於邀請對話。
//
② 從「注意力經濟」轉向「信任經濟」
在社群媒體的世界,演算法優化的是「停留時間」與「互動率」。
但在 Substack,email 代表的是「允許作者進入我的私人空間」。
這意味著:
每一個訂閱都是一個「選擇性」的接收,不是被演算法推送。
寫作者不再為「曝光」服務,而是為「維繫關係」服務。
沒有受演算法鼓吹的情緒性內容,更能培養出「深思型的創作者」。
比起「點讚數」,「訂閱數」或者更準確來看「開信率」才是更能反應信任的指標。
//
③ 長文得以生長的慢生態
由於內容產地直送,沒有演算法這個中間人。你的內容很確定地只會被訂閱者們收到。關於內容會被誰看見這件事情,Substack 更適合那些願意對極少數人(甚至對空氣)說話的作者。
從內容消費的角度來看,它的演算法也不特別偏好爆紅內容。即使是只有幾個按讚數的文章,依然可以被相關性捕獲,偶然地出現在某位讀者的首頁上。
Substack 不是用來「被看見」的地方,而是容許「先說出口」的地方。
這種對「孤獨創作」的包容,正是它在精神層面上與其他社群平台的最大區隔。
//
④ 反演算法、反噪音、反焦慮
許多使用者與創作者都曾表達擔憂:Substack 推出「筆記(Notes)」功能後,這個原本專注於電子報與長篇內容的平台,似乎正逐漸變得像一個普通的社群媒體應用。
老實說,剛開始我也有同樣的擔憂。
入口頁從「你訂閱的作者電子報列表」,變成了類似 X 或 Threads 的訊息牆,一種無止盡的滾動式動態牆。雖然能在其中偶遇意想不到的內容與推薦,但同時也很害怕 viral content 將淹沒這片淨土。
社交媒體雖然有其負面影響,但也提供了連接世界和日常生活中重要事件的途徑,是創作者和讀者相遇的地方。
很快的我理解到,這樣的擔憂其實是多餘的。工具帶來的結果,最終取決於使用者的選擇。幾乎所有功能,都是一體兩面。
Notes 讓 Substack 看起來更像一個社交平台,但也讓創作者與讀者有新的分發渠道得以分享、引用、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思考。
我曾在 Notes 裡發現許多有趣的新作者,也曾看到有人試圖將其他平台上的注意力爭奪文化複製過來。
注意力,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。我們應該主動守護它:
.
👉 區分 Follow 和 Subscribe
Subscribe 很好理解。當你訂閱一位作者,他發佈新的電子報時,你留下的信箱就會收到郵件 (也能透過 App 裡的 Subscriptions 收到)。
Follow 則是追蹤作者的筆記,這些更新會出現在首頁,並混合著演算法推薦的內容。
Substack 保留了這種彈性。如果你只想專注於那些自己有訂閱的作者,你甚至可以完全不打開 Substack 的網站或 App,只透過電子郵件閱讀即可。
Follow builds visibility. Subscribe builds relationship.
對作者來說,我把筆記視為一種輕量的互動方式,目的在於延伸觸及,讓更多人能接觸到我的創作內容,進而有機會成為訂閱者。
如果你還不確定我的內容是否值得進入你的信箱,可以先看看我的筆記!
.
👉 定期整理自己的清單
訂閱像是一種契約,即使是免費的,你也交出了你的注意力。對「知」的渴望誘使我們不知不覺簽下太多的契約,卻很少停下來問自己:哪些仍然需要。
我們應該定期整理這個空間,將注意力視成珍貴的資源,避免它不自覺地被消耗。留下真正有影響的力事物,其餘的,主動的斷捨離,為注意力留份餘裕。
最後,分享一些會讓我充滿期待在信箱中打開的中文世界的可愛 Substack 們:
期待能夠在 Substack 上看到越來越多優質的中文作者和讀者。如果你還沒開始 Substack (咦,那你是怎麼看到這篇文章的 ^^”),厭倦了注意力競逐的 viral content,趕緊來試試 Substack 吧!
.
🔍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
我用熱情為燃料進行寫作,您的鼓勵將支援我持續下去:
請我喝杯咖啡 ☕
將其轉發給可能也會欣賞它的同伴。
留言告訴我什麼讓你印象深刻,分享你的想法,或只是打個招呼。
💡 歡迎約 coffee chat 閒聊。如果您想探討合作方式,請透過我的社群媒體聯絡我,或回覆此郵件。
❏ 本週好讀 🛋️
🔗 References 🔗
[1] Substack is a social media app -
[2] You Will Die Mid-Scroll -
[3] Everything Is Television -
謝謝你的推薦,你的文章也寫得很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