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無論別人怎麼說,其他作家都不會「搶走你的工作」。
有些話只有你能說出來,而某個地方的某個人正需要聽到這些話。[1]
❏ 引言
歡迎回到《非正式寫作》#80 — 理解複雜世界,前往那尚未被命名的自己。
過去,我寫了好幾期關於「寫作」與 AI 的電子報:
其實,自大學以來,我陸陸續續都有嘗試在網路上發布點什麼的熱情,但總是沒辦法有系統地持續堅持。直到去年五月,見識到 AI 的能力後,隱約感覺到它或許可以幫助我克服這股惰性,發展出得以持續的寫作系統,所以才啟動了這份電子報。
AI 可以說是催生本報功不可沒的元素之一,所以才有各位看到的諸多與「寫作」、「系統」與 AI 相關的思考與討論。
使用人工智慧的人不明白,對某些人來說,寫作技巧才是最重要的。
技能的培養需要緩慢而艱苦的努力。
我不想看到寫作這門藝術和技藝淪為生產力或利潤祭壇上的犧牲品。
所以我做了我唯一能做的事:寫作。[2]
隨著 AI 技術不斷進步,「XXX 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?」這樣的討論變得越來越常見,像是:顧問行業還有沒有意義、寫作是否還需要人來完成,等等 …。
針對這些問題,有人擔心「把 XXX 外包給 AI,會讓我們的人類思考能力逐漸退化」、「藝術將淪為生產力祭壇上的犧牲品」,也有人持科技樂觀主義,認為 AI 只是一個強大的工具,就像過去的印刷術、攝影技術一樣,最終會解放人類的創造力,讓我們能夠專注於更高層次的思考和創作,不被重複性的工作所束縛。
今天,我們來聊聊,AI 寫作會不會讓人變笨 …
.
📚 目錄 & 關鍵字
1. 寫作社群的 AI 分化
2. 寫作的目的
✔ 捕捉內心的聲音: AI 無法取代的心靈書寫
✔ 理解的加速器: 用 AI 深化思考的藝術
✔ 影響力的煉金術: 感性與理性間尋找平衡
3. AI 正在量產平庸嗎?
Keywords: AI 寫作 | AI 輔助寫作 | 思考外包 | 內容同質化 | AI 寫作會讓思考能力退化嗎
🔍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
《非正式寫作》探索並理解當代世界的多面向特質。
盡量每週更新。馬上訂閱,與 1400+ 位讀者一同升級 ⬆️
❏ 寫作社群的 AI 分化
Substack 上週表示 ,在一項針對 2000 多名 Substack 用戶的調查中 ,45.4% 的用戶表示他們正在使用人工智慧。在寫作社群中,支援和反對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一個爭論的話題。[2]
如果一篇文章確實啟發了你,為你的工作/生活帶來實質的幫助,你會介意他是由 AI 生成的嗎?
以「搜尋」為例,現在我越來越少去真的點擊搜尋結果的連結了,AI Overview 透過 AI 直接幫我把答案總結好。絕大部分,我直接在 AI Overview 生成的結果中就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了。我完全不介意他是由 AI 生成的。
但是,如果一篇標榜是作者親身經歷的故事,結果卻是 AI 寫出來的,我會難以接受,甚至會覺得被騙了。
這之間的界線在哪裡?什麼情況下,比起「真誠」我們更在意內容的「實用性」呢?
.
❏ 寫作的目的
不同的寫作目的對「真誠」的要求各不相同。這並不代表我們必須完全拒絕 AI 的協助。只要根據寫作的目標,選對合適的 AI 使用方式,我們仍能保持原有的真誠:
✔ 捕捉內心的聲音: AI 無法取代的心靈書寫
沒有人能把我的文字給我。我是在自己的內心找到它們的。[2]
個人的隨筆、寫給情人的信件、送給朋友的手寫卡片,「原創性」與「獨特性」正是這類寫作的魅力所在。
用屬於自己的語言,表達屬於自己的心情。AI 在這裡幫不上忙。
語言模型是平均化的結果,它會將情緒的尖銳處磨平 (過於保守或是過於客套),然而正是這些帶著稜角、真切生動的語句,才是這類寫作的靈魂所在。
但說 AI 完全派不上用場,似乎也過於武斷。
它或許無法成為替你寫情書的人,卻能成為心靈的回聲,陪你梳理複雜的思緒,或帶來一次意想不到的對話。
寫作是一種將感受套用到不同文字上的表達探索;而對話則有機會另闢蹊徑,照亮那個你從未走訪的道路。
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抽象與意義的壓縮,透過這種媒介來傳達心情與感受,要的並不是「精確」而是一個「可以伸展的空間」— 得以在鬆散的映射中,代入讀者自身經驗而引發共鳴的空間。
這份缺陷與不完美感,是 AI 在後訓練之後難以做到的。
.
✔ 理解的加速器: 用 AI 深化思考的藝術
如果你無法簡單地解釋,表示你還不夠瞭解。
寫作的另一層重要意義,是將所經歷和學習過的知識加以傳承與記錄 (不妨想像原始人細膩地將狩獵故事刻在洞穴牆上的景象)。同時,寫作也能幫助我們將理解變得更加有系統、井然有序。
很多時候,我們自以為掌握了一個觀念的全貌,然而,當真正開始動筆試著清楚闡述時,才赫然發現,原來自己還有不少盲點。
在這方面,AI 正是一個絕佳的「加速器」。語言模型的強項,在於迅速組織和梳理語言結構。也許 AI 並不一定比人類更會推理,但在效率與結構化的掌握上,它確實能發揮巨大的輔助作用。
人無法理解那些自己無法表達、連問題都提不出來的東西。
除了理解的加速,藉由 AI 與借助各種提問技巧:「假設、時空、逆推、類比、甚至元問題」,我們可以嘗試跨越認知的邊界,觸及那些「未知的未知」。[4]
這樣一來,AI 不僅僅是「理解的加速器」,更像一位激發靈感、幫助我們發現新問題的思考夥伴。
.
✔ 影響力的煉金術: 感性與理性間尋找平衡
寫作的目的不是向讀者證明你是對的,而是讓他們思考你關心的話題 [3]
誠然,寫作經常無法獨立歸屬於上述其中一種目的。每一次下筆,既是在探尋自身的感受,亦是在梳理對世界運作的理解。當這份對內心與外界的認識被連結起來,文字便成為能影響他人的力量。
深刻的影響力有其順序:首先,讓讀者感受到「這與我有關」;然後,才是取得「理性的認同」。前者關乎情感的共鳴,後者則建立在理性的邏輯上。
寫作,大多是一場感性與理性的艱苦對話。一開始,腦海中會浮現一道強烈的聲音、迸出一個鮮明的觀點,或是閃過一個金句、一個迷人的概念。這股直覺或感受,驅使你產生好奇心,忍不住開始拷問自己,進入理性模式。
在理性的探索過程中,你對事物的理解逐漸加深,原先強烈的感受也隨之調整。有時你會發現,當初的衝動不過是一場誤會;原本極端的想法、自以為的重大發現,經過理性的審視之後變得更圓融、更精確,也更平庸、不再鋒芒。
你會在感性和理性之間來回往返、層層迭代,直到這兩種狀態間逐漸模糊,邊界難以劃清,達到一種剛剛好的平衡。便成功了說服了自己,也終於有了機會去說服別人!
回顧自己系統化寫作的方法論《零摩擦寫作四部曲》,看似線性,實際操作起來其實也常在感性與理性間各種掙扎,拿捏的技能需要緩慢而艱苦的努力。
.
❏ AI 正在量產平庸嗎?
AI 並沒有開創這種敷衍了事的風氣,它只是揭露了我們的世界早就充滿了多少制式化的內容 …
企業郵件、SEO 部落格文章、LinkedIn 上的思想流暢度展示、以及那些只是換個單字就重複使用的社群貼文。
在 AI 出現之前,這些內容大多早就是表演性質、經過優化處理,卻空洞無物。
真正令人擔憂的並不是 AI 正在摧毀創造力。
而是它正在將我們在這個表演文化中早已接受的平庸內容「正式化」。1
.
想像一個畫家,突然發現自己的畫筆開始自主作畫。起初,他為這神奇的效率而狂歡:線條流暢,色彩豐富,每一幅作品都符合市場的期待。
但漸漸地,他發現自己忘了握筆的感覺,忘了那種在混沌中摸索、在挫折中突破的痛並快樂著。
這就是我們與 AI 寫作的現況。
AI 精準地複製著我們的集體平庸,然後以驚人的速度將這種平庸標準化、量產化。
真正的危機不在於 AI 會取代人類,而在於我們主動選擇被取代!
.
「永遠不要放棄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」
有些話只有你能說出來,而某個地方的某個人正需要聽到這些話
☑️ 避免平庸的行動清單 ☑️
動筆前,先問目的: 我這次寫作是為了記錄、理解還是影響?
保留你的稜角: 對於個人故事與感受,親自書寫,因為那是你的獨特之處。
把 AI 當作牆壁: 對它說話 (提問),來檢視自己邏輯的清晰度。
永遠尋找你的聲音: 記住,有些話只有你能說。
❏ 結語
真正的問題不是 AI 寫作會不會讓人變笨,而是 我們如何在「效率」與「真誠」之間找到平衡。
當我們為了「捕捉內心聲音」而寫作時,AI 無法複製那些帶著稜角的真實情感;
當我們為了「深化理解」而寫作時,AI 可以扮演極佳的思考夥伴;
當我們希望產生「影響力」時,關鍵在於感性與理性的微妙平衡。
AI 並沒有摧毀創造力,這世界本來就沒有多少真正的創造,只是它正在將我們早已接受的平庸內容規模化。在這個充滿表演性寫作的時代,擁有屬於自己的聲音更是彌足珍貴。
在 AI 的協助下,我們或許能更有效率地組織想法,但那個決定「為什麼而寫」和「為誰而寫」的,永遠應該是那個執筆的 —「你」。
.
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啟發,您可以透過以下方式「挺」我的寫作:
請我喝杯咖啡 ☕
將其轉發給可能也會欣賞它的同伴。
留言告訴我什麼讓你印象深刻,分享你的想法,或只是打個招呼。
💡 我也提供各種諮詢服務。如果您想探討合作方式,請透過我的社群媒體聯絡我,或回覆此郵件。
❏ 本週好讀 🛋️
🦥 parting thoughts 🦥
嘿,大家最近過的好嗎?暑假已經過了一半,家長們的勝利就在不遠處了!前陣子因為工作的緣故,落下了幾期電子報的更新。白天專注,晚上就只剩享受放空藝術的力氣。
我想,工作與生活 (寫作是生活的一部分) 就是這樣交織在一起的吧!注意力在兩者間的分配比重會隨著時間起起伏伏,過於堅持寫作一定得佔比多少,好像也違背了自己 work-life integration 的信念。不如一次只專心做好一件事,等到有餘裕了,在重新調整平衡。
[1] Using AI to Augment, Not Automate Your Writing -
[2] A Blunt Conversation About AI Writing -
[3] 完美主義: 寫作的助力與阻力 - https://www.informalwriting.cc/p/perfectionism-impact-on-writing
[4] 如何用"元問題"打開未知的大門 -
https://www.informalwriting.cc/p/ai-interaction-beyond-search